查看原文
其他

在余杭见未来③|激活创新因子, 余杭构建科研产业集群

余杭发布 2022-01-16



站在新起点,余杭继续扛起排头兵的使命担当,着眼未来发展,发布由“未来之星”“未来之光”“未来之源”“未来之力”组成的“翱翔计划”,聚焦创新人才、资本、生态和政策(点击此处查看翱翔计划详情)。余杭区委宣传部、浙江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《翱翔未来 余杭进击》专题,今天小余儿为大家带来《在余杭见未来③|激活创新因子, 余杭构建科研产业集群》。

步入“十四五”,浙江正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,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;杭州也将“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”列入了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


作为全省创新高地的余杭区,如何在省市科技创新中持续领跑,并贡献更多余杭力量?


近日,余杭发布“翱翔计划”,其中的“未来之源”篇章给你解答——

五年内,争取全区孵化载体达到200个以上,物理空间达到1000万方以上;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,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;高端研发机构达到500家以上。


“未来之源”

以科研产业集群助力基础创新

数据中,余杭区目标5年内要落地500家以上高端研发机构,折射出余杭区正构建完善的“实验室—孵化器—加速器—产业园区”创新链条:建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产业集群,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,全链条推动科创资源有序流动,激发每一个科技创新因子活力。


据了解,余杭区发布“未来之源”,加强推进“大孵化器”建设是要打造一种环境:围绕全域创新的总体目标,做好规划布局,强化空间保障,完善服务体系,优化空间、政策、服务等各种资源配置,汇聚科技、人才、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,形成创新蓬勃力量,诞生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

“如果完全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,难以建立强大的科技产业。今天的科技创新,需要足够强大的生态支撑。”余杭区科技局筹备组组长周坚说,“那些盈利不高、企业没兴趣做,但又对产业生态至关重要的项目,就必须由政府去做。”



目前,余杭区集聚了浙大超重力实验室和之江、湖畔、良渚等三大省级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。接下来,该区将突出融合创新、协同创新,推动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、头部企业等多方主体融合,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密切结合。


“围绕谋划布局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,余杭区将突出深度创新,全力构建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,奋力展现‘重要窗口’的科学研究优势。”周坚说。

 


升级创新3.0

大企业体现大担当

“未来之源”最终要突出主体创新,即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的新型领军企业。


而创新3.0,正是通过这些新型领军企业的带动实现的。

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是被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认定的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,一直致力于钎焊技术研发与高品质钎焊材料制造。


该领域的创新意味着什么?


“钎焊材料被叫做‘工业万能胶’,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才进入中国,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自己不掌握钎焊材料的研发,后续的大项目大建设都需要依赖国外进口。”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李梅说。


从创办就是科技创新,历经26年,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不断迭代新品。去年,该企业成为余杭区首家上市科创板的企业。金李梅说:“上市之后,我们继续加强研发力量,围绕主业做好产业布局,实现研发一代、储备一代,不断跟进市场,形成更好的产业化。”


除了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余杭区还有阿里巴巴、中电海康等一批龙头企业,以及落地一批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项目、vivo全球AI总部项目等高端科技项目。它们正通过自身成长带动区域行业的能级提升,并通过协同上下游打造创新生态。


此外,为继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,余杭区自2018年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,实现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年年递增。过程中,余杭区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,健全“微成长、小升高、高壮大”梯次培育机制,以“雏鹰计划”企业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培育目标,为企业量身定制“成长指南针”,打造全链条培育体系。


截至目前,余杭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2家,未来5年内,将突破3000家以上。

 


链链融通

形成高能级发展主动力

南湖科学中心效果图

想要形成高能级发展动力,科技成果转化是必由路径。实现“孵化链、创新链、产业链”三链融通是关键。孵化载体在“大孵化器”战略中承担起了这个重任。


具备“科技成果转化、科技企业孵化、创新人才培育”特色优势的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,是余杭三链融通的有效尝试。


2017年12月,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依托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成立,具备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。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主任钱波介绍,该中心的优势是实现产业链与孵化链、创新链的融通。


为了让科技成果落地,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在园区企业的布局中,既囊括了中小微型科技企业,还培育、引进了一批独角兽和上市培育企业。如此布局下,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通过融通发展大中小企业,实现联合上下游企业帮助科技成果最终落地。


杭州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换中心主任钱波说:“余杭有那么多高能级人才,也有高校,更有那么多创新型科技企业,孵化载体就是要发挥五方面的功能,也就是创新资源集成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、孵化科技型企业、培养创新人才、加强地方协同。”


包括杭州师范大学科技园在内,截至目前,余杭区现有孵化载体103个,物理空间519.3万平方米。2019年起,围绕生物医药、数字时尚、智能制造等产业,余杭已经形成一批产业集聚、特色鲜明的孵化载体。


余杭区正在吸附和汇聚各类高端要素,激发全域创新活力,构建超一流创新生态。

 

 


 在余杭见未来 | 人才高地,为何持续升级人才计划? 在余杭见未来② | 迈向资本高地,余杭要推动50家以上企业上市!



来源/浙江日报

记者/应陶、 高晓玲

编辑/郎芊紫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